回到蓟州之后,汤若望得知消息之后,兴奋地找到贾琮说道:“侯爷,车床造出来了!”

  “而经过实验,制作出的枪管,完全合格。不但射程提升了一倍,精准度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。”

  “如今,已经在批量制作中,半年功夫,最起码能够制作出一万支燧发枪来。”

  “不过一万支已经是极限了,若要大量制作,原材料数量却是有所不足。”

  “对了,这枪经过改良之后,已经完全脱离了燧发枪的模样,还请侯爷赐名。”

  燧发枪的枪管,已经能够批量制作了吗?

  只是半年时间制作一万支,这速度,未免慢了一些。

  不过暂时来说,一万支已经够用了。

  这种枪支,也不过是一个过渡而已。

  接下来,还需要进行不断改良的。

  而一万支,应付战争,已经足够用的了。

  想到此处,贾琮不由说道:“汤若望,很好,这件事情,当记你一件大功。”

  “嗯,这种新型枪支,就叫步枪吧。”

  “半年功夫,制造出一万支枪来,也算够用了。”

  “而接下来,可以对枪支再一次改良。”

  “比方说,完全可以制作出新式子弹来,前面是弹头,后面填装火药。”

  “枪支的撞针撞击子弹,就能够激发火药爆炸,产生推射力,将子弹激发而出。”

  “只要能够发明出这种子弹来,就能够大大节省填装子弹的时间。”

  “甚至可以制作一个弹夹,一个弹夹里面装载二三十枚子弹。”

  “然后一支枪,就能够连续发射二三十枚子弹。”

  “而等子弹打空之后,直接更换弹夹就可以了。”

  “如果能够制作出这样的子弹和弹夹来,枪支就完全能够取代冷兵器了。”

  听完贾琮的设想之后,汤若望忍不住连连点头,拍案叫绝。

  他不由说道:“侯爷的设想,的确十分完美,并且,虽然有一定难度,但并非无法实施。”

  “接下来,我会亲自带人研究这种子弹和枪支,相信很快就能够制造出来。”

  听到汤若望的话,贾琮则是摇头说道:“这种子弹和枪支的研究,你让你的学生去做就好了。”

  “接下来,我想让你制作一批大炮出来。”

  “制造一些不同口径的大炮,而我要提升这些大炮的威力、射程还有精准度。”

  “并且除了守城的大炮之外,我还要这些大炮,便于运输。”

  接下来,贾琮又说了一些自己对新式大炮的要求和设想。

  汤若望听了,忙记录下来,准备开始研制。

  汤若望是个传教士,但同时,他其实是个十分狂热的科研者。

  贾琮让他帮忙教授学生,研究火枪和步枪,铸造大炮。

  他心里,其实并没有多少抵触。

  甚至乐在其中,差点都快忘记自己跑到大夏来是要做什么的了。

  最近这段时间,他连传教的正事,都快忘到九霄云外去了。

  其实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,汤若望差不多也在做这些事情。

  只不过贾琮更信任他,并且更懂科学,还有未来的走向而已。

  从汤若望这里离开之后,贾琮又叫来了梅世鸣。

  如今梅世鸣掌管整个火器营,并且身边也有一千五百士兵。

  这些士兵,负责保护火器营的安全。

  见到贾琮之后,梅世鸣行礼道:“见过将军。”

  贾琮点点头说道:“表哥,接下来,你务必要看好火器营,一定不能让枪支外泄。”

  “同时也要留意里面的工匠,不要他们和外人接触。”

  “而最要紧的,还是汤若望师徒两人,还有他们带来的人手。”

  “若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妥之处,马上禀报于我。”

  贾琮对汤若望师徒的学识深信不疑。

  但是却也要防备他们被人挖去,或者背叛了他。

  像这种人才,一旦落到别有用心的人手中,尤其是满清手中,杀伤力实在是太过巨大了。

  因此,对于他们,必须严加看守。

  必要的时候,甚至宁肯杀掉他们,也不能放他们走。

  ……

  且说此时,满清都城盛京之中,小皇帝康麻子还有几位军机处大臣,和和硕长公主,又在商议对付大夏之策。

  这两年,因为对大夏的军事行动接连失利,他们又丢掉了整个蓟州。

  对满清的打击十分沉重。

  虽然康熙杀掉了獒藏,收回了皇权。

  但是满清内部,已经十分尖锐的矛盾,却依然无法调和。

  因为满清的地盘,实在是有些小了,大家又都想吃一口。

  因此,各种矛盾,便凸显了出来。

  原本康麻子的解决办法,就是对大夏发动战争。

  一旦能够占据大夏江北之地,将蛋糕做大了,大家能够吃到嘴里的,只会更多,内部矛盾也就此解决了。

  实际上,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,他们也正是这么干的。

  他们意外的入关,占据了中原花花江山,才成功化解掉了内部矛盾。

  而若是他们一直没能攻入大夏的话,内部不断加剧的矛盾,说不定会让他们自己先分崩离析。

  只能说,明朝灭亡是必然,满清入关是偶然。

  而如今,他们因为这两年对大夏的战争接连失利。

  他们国内的内部矛盾,再次激发出来,已经到了难以压制的地步。

  若不能及时解决的话,必然会闹出大麻烦来。

  而这,也是他们召开这一次军机处会议的缘故。

  和硕长公主不由说道:“我终于打听到了大夏新武器,是从哪里得来的了。”

  闻听此言,包括康麻子在内,所有人的眼睛不由都是为之一亮。

  康麻子迫不及待地问道:“皇姐,他们这武器,难道不是他们自己生产出来的吗?”

  和硕长公主说道:“并不是,他们的这些武器,都是从西方人手中买来的,包括他们用的大炮。”

  听到这里,明珠马上说道:“他们能买,我们自然也能买,我们可以从西方人手里,购买一大批火器。”

  “等我们全军都装备上火器之后,必定所向披靡,大夏拿什么和我们斗?”

  而索额图则是皱眉说道:“事情哪里有那么简单?”

  “那些火器,射程远远超过弓箭,并且杀伤力惊人。”

  “而最要紧的,还是只需要经过一两月功夫的训练,便是普通人,都能够使用火器。”

  “而大夏的人口,几十上百倍于我满清。”

  “火器的出现,反倒是弱化了我们八旗子弟骑射能力。”

  “若大夏和我,都装备了火器之后,我们八旗子弟的优势,将会荡然无存。”

  “在人口远远不如大夏的情况下,我们如何和他们斗?”

  索额图这番话,如同一桶冷水浇到他们所有人头上,众人一下都冷静起来。

  的确,火器的出现,对他们来说,并非是一次强化,反而是一次大大的弱化。

  他们的长处在于骑射,在于他们过硬的马上骑砍功夫。

  然而火器出现之后,他们的强项全都弱化。

  而他们人口不足的弱点,则是被无限放大。

  明珠脸色苍白地说道:“难道是天要亡我满清不成?为何会如此?”

  康麻子看了众人一眼,然后说道:“事情并没有到那般地步,如今要看大夏对火器是否重视了。”

  “我相信皇姐既然说出了这件事情,必然也打探到了这个消息了。”

  和硕长公主不由笑道:“知我者,皇帝也,不错,我的确是打探到了这个消息。”

  “上一次,大夏的秦相,便在大夏朝堂之上,公然要求贾琮交出燧发枪图纸来。”

  “只是因为手榴弹泄露的缘故,这件事情便不了了之。”

  “而根据我打探来的消息,最终这图纸,还是交到了大夏皇帝手中。”

  “不过,这大夏皇帝,并没有大批量生产燧发枪。”

  “而是只生产了几千支,在三大营中,装配出一支火器营来。”

 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,满清君臣,不由齐齐大笑不止。

  对他们来说,这实在是个利好消息。

  因为若是大夏大肆生产火器,并且全军都换装的话。

  那么他们在大夏面前,将没有丝毫的还手余地。

  明珠不由说道:“幸好,这大夏的皇帝,足够愚蠢。”

  “而这,也正是我大清的机会,所谓天与不取,反受其咎。”

  “此时我们要做的,是一边暗中大量购买西方的武器,并且装备全军,加速训练。”

  “等训练完毕之后,必定能够在他们完全反应不过来之前,就席卷整个大夏。”

  “不过,这需要时间,在这段时间之内,一定不能让大夏察觉到。”

  “甚至于,我们还可以主动和他们交好。”

  康麻子听了,也是点头说道:“明珠之言,乃老成谋国之论也!”

  索额图听了之后,不由说道:“我们倒是可以求娶大夏的公主,想必他们是不会拒绝的。”

  “这样,就更能安抚他们,让他们不至于察觉到我们的动向。”

  闻听此言,康麻子略加思索之后便是说道:“如此也好,那便派出使者,去大夏求亲。”

  康麻子雄心壮志,自然是不会反对和亲的。

  不过区区一个女儿而已。

  并且不要说是迎娶大夏的公主了,就是他们满清的公主,也一样会远嫁蒙古等地,和他们和亲。

  对皇室而言,公主本就是和亲的工具罢了。

  商议完毕之后,满清顿时派出使者,前往大夏去求亲。

  ……

  且说蓟州城中,正在进行府试。

  县试,各地县令进行主持便可以了。

  而到了府试,就需要知府来主持了。

  而蓟州,夏皇并没有派知府来。

  因此,贾琮这个节度使,便亲自进行主持府试了。

  当然,这也只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。

  只是,却也需要他很早就起床去往考场。

  贾琮不由回想起他当初参加府试的日子。

  这才几年功夫,如今自己,倒是也当起了主考官来了。

  几天功夫,考试很快便是考完。

  整个蓟州,参加府试的考生并不多,仅仅只有七十六人而已。

  这个数字,和贾琮考试的时候的人数,相去甚远。

  因为考生人数少,因此改卷倒也省力许多。

  而贾琮为了防止有人才被漏选,甚至在副考官改完卷之后,贾琮还亲自又挨着翻看了一番。

  看完之后,贾琮眉头不由微微皱了起来。

  不得不说,蓟州的考生,底子实在是太差了些。

  贾琮都有些怀疑,这些人是怎么通过县试的。

  不过再想想,蓟州才刚刚被收回。

  在满清统治之下,这里的百姓,很难获得读书的机会。

  因此,考生数量少,底子差,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。

  而县试的时候,每个县的县令,也不可能一个人都不选取。

  大约他们也只能在瘸子队里挑将军,挑选出几个好的来低低的选中。

  对此,贾琮也是无奈。

  所谓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

  短时间内,也难以培养出多少读书人来。

  不过,在这些考生中,贾琮倒是难得看到一个底子还算不错的考生。

  而这个考生的文章,也受到了众多副考官的青睐。

  当即将其点为案首。

  若是等下一次院试,他还能脱颖而出的话。

  贾琮不介意指点其一二。

  只要努力读上两年书,去参加乡试也未必考不中的。

  改完考卷之后,贾琮便让人解开糊封。

  发现这个考生的名字叫做付利明。

  而放榜之后,被选中的考生,前来拜见主考官。

  贾琮也见了付利明,这个考生,竟然极为年轻。

  询问了一下年庚,竟是比他还小了一岁。

  并且这个考生,温文尔雅、温瑞如玉,也颇得贾琮好感。

  贾琮倒着实勉励了他一番。

  ……

  且说此时,满清求亲的使者团,已经抵达了京城。

  然后,他们提出,他们满清的皇帝,求娶大夏的公主。

  绝大多数的封建王朝,都有和亲的习俗。

  这里面,大约只有明朝是个例外。

  明朝或许没有汉唐那么强大,但是强如汉唐,依然会用公主去和亲。

  而大明,则是不和亲,不纳贡,君王死社稷,天子守国门。

  就因为这一点,贾琮最喜欢的朝代,便是这明朝。

  而大夏,却也未能免俗,为了争取和平,依然会选择和亲。

  而对满清这一次和亲的要求,大夏方面,很痛快的就答应了下来。

  永隆帝是个雄才大略的君王,他自然渴望能够在他手里,收复燕云十六州。

  若果真如此,那么他必将成为一个中兴帝王,而被史书浓墨重彩地记录一番。

  而他和贾琮交流过,知道贾琮要收复燕云十六州,还需要两三年的积蓄时间。

  甚至在永隆帝看来,两三年时间,都未必能够。

  因此,如果和亲能够换取几年的和平,在永隆帝看来,是一件十分值得的事情。

  因此,对于和亲,永隆帝没怎么思索,就答允了下来。

  不过,如今皇宫里面,却是并没有适龄的公主。

  永隆帝的公主,要么就是早已经嫁人了,要么就是年岁还小,如今未嫁人的公主中,最大的一位才七岁。

  这个年龄,很显然是不适合和亲的。

  因此,和亲的公主人选,就只能从皇室宗亲中寻找了。

  而最终,永隆帝找上了南安郡王。

  因为南安郡王家,恰好有一个适龄的女儿,年方十五岁,恰好没有许配人家。

  且说南安郡王家的这位小姐,深得南安太妃的疼爱。

 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,哭的跟个泪人似得。

  找到南安太妃苦苦哀求,南安太妃虽然不舍,但是奈何圣旨已下,她也不敢抗旨不遵。

  而南安郡王家的这位小姐,苦求不应之后,回去之后,竟然悬梁自尽。

  幸好被贴身丫鬟发现,救了下来。

  南安太妃得知之后,不由大惊,忙赶来探视。

  当她看到自家最宝贝的孙女脖颈中深深地一道勒痕之后,不由叹息了一声。

  尽管她也猜出,这必定是宝贝孙女的苦肉计无疑。

  但是她心里,也是当真不舍得孙女就此外嫁的。

  这一嫁出去,只怕这辈子,再也难以相见了。

  遍翻史书,但凡是和亲的公主,有几个得善终,有好下场的?

  汉朝够强大吧?然则和亲的公主,大多都过的十分凄惨,甚至是被虐待致死。

  想到此处,南安太妃也心软起来,答允她的宝贝孙女,再想想法子。

  回去之后,细细想了一番,南安太妃忽然便是想起了贾家。

  如今贾家已经没落了,被除爵夺府。

  听说他们家还有两个女儿,其中一个三丫头,年龄恰好合适,也正好没有许配人的。

  想到此处,南安太妃便动了心思。

  然后备了车马,直奔贾家而去。

  到了贾家之后,唬的贾母、邢夫人、王夫人迎接不迭。

  贾母又忙命丫鬟奉上茶来。

  南安太妃吃了一口,便放下再没吃第二口。

  也懒得多做周旋,便提出替儿媳将贾家三丫头收为义女。

  然后,探春还会被封为公主,然后去满清和亲。

  而只要探春被封公主,贾家必定是会收到一定赏赐的。

  贾母和邢夫人、王夫人婆媳三人听后,都是大喜不已。

  忙没口子的答允下来。

  这对她们来说,是天大的喜事,并且是意外之喜。

  这婆媳三人,也就贾母对探春有些感情。

  不过这些感情和贾家前程比起来,就不值一提了。

  当初元春进宫,便是贾母亲自送进去的。

  更何况如今的探春了,并且还能被封为公主。

  尽管要远嫁满清,这辈子只怕再难相见,但是最起码也是去当皇妃。

  而贾家,也必然能够得到赏赐,甚至就连贾政,也能被赦免罪责也未可知。

  因此,她们哪里还有拒绝的道理?

  而南安太妃见贾家答应之后,自然满意而归。

  等南安太妃走后,贾母便将赵姨娘叫来,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赵姨娘,然后让赵姨娘去告知探春去。

  赵姨娘听了,宛如被五雷轰顶一般。

  她忙寻探春去了。

  别看赵姨娘各种嫌弃探春,然而这终究是她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。

  更何况,探春被封公主远嫁了,贾家固然能跟着沾光。

  然则对她而言,又有什么好处?

  有什么好处,最终也都是落到宝玉身上罢了。

  赵姨娘才不愿意探春当劳什子的公主远嫁满清呢。

  因此,赵姨娘匆忙赶去大观园,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探春。

  而探春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,宛如身前炸响了一道晴天霹雳,当时就怔在原地。

  随即,她眼泪不由滚滚而下,无声哭泣。

  赵姨娘急道:“这都什么时候了,你只知道哭,哭有个屁用?”

  “你还不去找林丫头去,让她赶紧将事情告诉琮哥儿。”

  “只要琮哥儿开口,必能不让你嫁去满清的。”

  探春听了,不由拉住赵姨娘说道:“娘,千万不要告诉三嫂子这件事情。”

  “这里面牵连到南安太妃和皇家,还有朝廷的和亲政策,便是告诉了琮三哥,他又能如何呢?惟有徒增烦恼罢了。”

  “万般皆是命,半点不由人,也只是我命苦罢了,须怪不得别人。”

  说罢,探春忍不住大哭起来。

  她再是要强好胜,终究也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小姑娘。

  而赵姨娘听到这番话,忍不住气道:“你往日对我发火的哪个劲头呢?”

  “罢了,罢了,也不过是窝里横,中看不中用罢了。”

  “如今真遇到事情了,便也六神无主了,罢了,罢了,你自己立不起来,别人也帮你不得。”

  说罢,赵姨娘气的转身便走。

  走出大观园之后,正待返回,然而她心里终究不舍。

  她转身又向宁国府而去。

  到了宁国府,见到林黛玉之后,赵姨娘便跪倒在地,苦苦央求林黛玉。

  林黛玉忙让人将赵姨娘扶起来,思索片刻,最终还是答允下来。

  赵姨娘这才告辞而去。

  其实林黛玉心里,何尝想将这件事情告诉贾琮?

  这件事情,背后站着的,不但有南安郡王,更有皇上和和亲之策。

  林黛玉尽管也不赞同和亲之策,但也知道这是大局,不可违逆。

  只是林黛玉同样也深知贾琮秉性。

  这么大的事情,若是不告诉他的话,势必会让他不快,甚至还会导致夫妻两人离心离德。

  想到此处,林黛玉还是写了书信,然后用信鸽,迅速传递出去。

  信鸽的速度,还是极快的。

  只三日功夫,便是来到了蓟州城中。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红楼肝属性,我在红楼肝属性最新章节,我在红楼肝属性 平板电子书!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,与本站立场无关
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,请发邮件至,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。
Copyright©2018 八零电子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