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日时间转瞬即过,转眼间,距离起兵已经过去了一月有余,又到了迎战的日子。
这两日天色较为阴沉,空中有濛濛雨丝,土地湿润,似乎并不适合打仗。毕竟阴雨天气里,弓弦容易受潮,那射出来的箭矢,也会因此变得软绵无力。
但卢志开战的决心是坚决的,他对即将迎战的诸将传信说:“阴雨不利,对我军如此,对贼军亦是如此。而且如此情形,敌军定以为我军不敢出战,我们反其道而行之,打他个出其不意,反而更有奇效。”
于是在四月壬戌这一日,两路大军在朝歌城南集合,确定八万人到齐之后,再度向汲县进军。
刘羡身处在右路军。按照事先计划,他带来了常山军两万,刘暾的并州军一万,刘弘的宁朔军五千,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小部队,合起来正好有四万人。
不过此次作战,刘羡名义上是北路主帅,可实际上并非如此。因为司马乂坚持要随军出征。
司马乂战前说:“这次大战,事关晋室社稷,怎能没有宗室出席呢?”
诸将一再劝他,司马乂又道:“我司马氏本就是军功成名,奠定大业。诸位莫非以为,我不配做宣皇帝子孙吗?”
话说到这,自然是无人再反对了。但众人也添了一层担心,就是司马乂会越过诸将,胡乱指挥。
好在司马乂是非常明事理的人,他随军出行,主动约法三章,表示并不会干涉诸将,仅是监察秩序而已。,于是刘羡就同意了此事。
这还是司马乂头一次参加这样规模的战事,不由带了些年轻人的兴奋,一路上,他屡屡对刘羡道:
“府君不必在乎我的安危,务必令我一观前线战事。”
刘羡口中虽说不以为然,劝他多多珍重,但内心里还是很赞赏的。有宗王亲自出征,三军士气都肉眼可见的高涨,这便给战事平添了几分胜算。
只不过在刘羡和卢志的策划里,这次的战事,大概率不会是什么硬仗了。
大军是早上寅时出发的,花了三个时辰,向汲县开进六十里后,于午时抵达了清水河畔。
似乎正如卢志所言,敌军没有预料到义军敢再度出击,直到前锋抵达清水河时,对方才忽然发现,继而从军营中调兵遣将,在城外开始列阵。
这给了义军一些调整和准备的时间。义军左右两路都没有冒然过河,而是先令部下在原地进行饮食歇息,补充体力。
他对司马乂总结说:“上一次之所以会惨败成那样,其实不是别的原因,而是诸将太不爱惜士卒体力。士卒是人,也会渴,也会饿,没有力气就不能上阵杀敌。不牢记这点,而把士卒当牲口用,将领是不可能打胜仗的。”
这么说的时候,大军所在之地,还能看见一个月前的义军尸骨。孙会派将士扒光了这些人的甲胄兵器,但却把尸体扔在这里,二十来天下来,尸体已经发臭发烂,有的则被野狗啃食,面目全非。出战的将士看到这一幕,颇有些恐惧。
刘弘见状,却认为是个激励军士的好机会,便在策马在军阵中,鼓舞说:“清水悠悠,这些贼子,如此羞辱义士,莫非以为善恶无报吗?不管贼子有何本领,同袍的英灵就在上苍保佑我们!我们一定要赢这一仗!不然的话,死后有何面目面见这些英魂!”
众人听了,都觉得大有道理,于是恐惧之心渐去,杀敌之心渐起。
大概半个时辰后,士卒体力恢复了七八成,刘羡与卢志通报一声后,开始自黄桥向南岸进军。
再次渡过黄桥,刘羡一马当先,第一时间就率本阵先到南岸,开始布置立阵。在此战之前,他已经多次参考过上一次黄桥之战的情报:对方手下有上千名甲骑具装,在上次胜利后,据说又搜刮到了义军的数百名甲骑装备,因此,与赵王军对阵,最大的威胁就是这近两千名甲骑。只要能够止住这些甲骑的攻击,义军就能在南岸立足。
考虑到这些,所以刘羡第一批带过河的,是一批重甲步卒。
这些步卒不止身披重甲,而且还每人背了一根木桩,以及一根木铲。刚一渡河,刘羡便下令给诸葛延,让他领着这些步卒,将木桩打在地里,开始挖掘壕沟,此时泥土湿软,他们挖的很快,就地形成了一道简易的拒马阵。
而在刘羡之后,第二批过河的,是他这段时间精心练就的胜弩营,他们紧跟着立在拒马之后,开始检阅着弓矢和斫刀,事实上,刘羡也已经找卢志索要了一批弩机,都架设在这里。
如此做了基本的准备后,后续的大军才开始正常渡河。
司马乂渡河之后,立刻走到刘羡身边,眺望对面的赵王军,露出怪异的神情来。
刘羡见状,不由笑道:“殿下,有什么不懂的事情吗?”
司马乂问道:“真是奇怪啊!我在河那边看府君在此处立阵,又看贼军那边似乎已集结完毕了,还害怕贼军前来冲阵逼退,没想到,贼军竟然不为所动,这是何道理?”
刘羡哈哈一笑,解释道:“那当然是贼军现在气骄,气骄则容易变得贪心啊!”
“贪心?”司马乂若有所思。
“是啊。”刘羡指点远处的赵王军黄龙幡,悠悠道:“他们现在贪心得很,嫌我们这点人,杀起来不够多呢!”
事实上也确实如此,孙会依旧是站在马上,像猴子一样举目远眺,不满地问道:“对面怎么来得这般慢?”
他滑稽的模样令孙髦有些想笑,但好歹还是憋住了,然后回道:“元帅,大概是对面吃了上次的亏,想要稳重一点吧!”
孙髦随即问道:“既如此,元帅,我们要不要主动出击?不然等他们全部渡河了,我们再进攻,恐怕不能像上次那般容易了。”
孙会其实也有些等不及了,但此时情形已经不同往日,他不敢独断专行,而是犹豫说:
“那就先问问另外两位的意见吧!”
原来,在经过黄桥大战后,孙会这段时日在忙着向洛阳朝廷表功。孙秀得闻河北大胜,可谓是狂喜,立马给儿子加了个常山郡公的公爵。但他同时也知道,此战能够得胜,肯定不是孙会的功劳,而是许超与士猗两人的功劳,便也顺路给他们各封赏为章武郡公、清河郡公。并且还赐予两人使持节的权力,使得他们可以自作主张,不听孙会的调令。孙会现在想要进攻,却得反过来问他们的意见了。
派往许超部的令兵很快就回来了,他回报说:“章武郡公的意思是,贼军这次很谨慎,半渡而击,只能小胜一阵,不妨让对面先攻过来,我方后发制人,把对面的攻势打退了,再乘胜追击,亦可以建功!”
派往士猗部的令兵则稍后回来,令兵低着头回说道:“清河郡公说,您看他部动作就行了,不要想些多余的事情,他那边怎么办,您就跟着怎么办。”
这传话立刻激起了孙会的火气。黄桥之战时,他心中畏惧,自然来不及在乎士猗对他的看法,可此时接连打了胜仗后,没了生死之忧,士猗对他的种种轻视之举,就变得不可忍受了。
他知道,令兵肯定有些腌臜话隐去了,士猗的原话肯定更难听,不禁大骂道:“这没良心的狗东西,没有我阿父提携他,他哪里能有今日富贵?竟给我摆上脸色了!”
孙髦见状,忙在一旁劝道:“元帅,还是战事为大,等这一仗打完了,您得胜回朝,有孙中书做主,还有做不成的事吗?好歹他确实是会打仗的,欲藏良弓,也该等飞鸟先尽啊!”
确实是这个道理,所以孙会还是把怒火忍下来了,继续等待着北岸的敌军过河。
大概又过了两刻钟,常山军所在的右路军已经集结完毕,征北军司所在的左路军还在过河,但也渡过了大半。此时已经是未时两刻了。
就在孙会感到有些无聊的时候,左路军中突然奔出一骑,直奔向孙会军阵前而来。
那骑士人高马大,形如浮屠,快马奔至赵王军前两百步时,依然显得勇武非常,而后他向孙会部高喝道:“嗟尔逆贼!有人敢出来一战吗?”
孙会略感茫然,一旁的孙髦连忙解释道:“元帅,对方是想先派出个斗将单挑,煞煞我军的锐气呢!”
听到这里,孙会更感手足无措,他来接管军队虽然已经两个月了,但每日都是混日子,哪里知道麾下有什么勇士呢?
好在不用他为难,也就两个呼吸后,东边的许超阵中就飞出一骑,在他面前百步立定,用嘲讽的语气说道:“败军之将,想要找死,也要先报上名来!”
众人都认出来了,那是在黄桥之战中建功杀敌的许超帐下都督,和贵。
那人缓缓策马,目不斜视地说道:“我乃并州平先,你记好了。”
和贵则哂笑道:“又一个没听过的无名之将。”
两人话音一落,也不多说,立刻就策马奔向一处,在众目睽睽下进行比斗。
在开打之前,和贵可谓信心满满,他在禁军内待了有快十年,论勇力,从来没输过人。一杆一丈两尺长的马槊,常人拿起来都倍感吃力,可他不仅能正常使用,更是能舞动自如,这非要下多年的苦功熬打力气不可。而黄桥之战时,和贵所向披靡,更使得他自诩为一流高手,不管面对何人都能战而胜之。
因此,这次一近身,和贵便存了炫技的意思。他不是采用最快捷的刺击,而是将马槊抡圆了,想在两马交错的一瞬间,从上往下劈下,一击将对方压服。
然而,就在两马靠近的时刻,他无意间瞥见平先的眼神,竟看见对方露出一个轻蔑的笑容。
平先不慌不忙,将手中的马槊轻轻举起,迎向和贵挥来的槊杆。本该是石破天惊的一击,可结果就是,平先也就轻哼了一声,竟将和贵这一击给架住了。
和贵只觉得自己撞上了一堵墙,自己的双手虎口发热,小臂微抖,可对方却不动声色,很快就策马分开了。
是错觉?还是他在硬撑?和贵的脑海中萦绕着这个问题,再次发起了第二次冲锋。这次他存了两分谨慎,便用回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招式——刺击。
这一刺最讲究功夫,所谓万变不离其宗,械斗归根到底是一寸长一寸强,刺是最能利用这一点的一招,刺得稳准狠,也是最有效的杀敌手段。
眼见两骑再次相接,和贵终于使出了这蓄力已久的一刺。可长槊刺出后,对方不闪不躲,伸出左手手掌,强行握向了刺过来的槊杆。就这么几寸距离,电光火石之间的事情,平先竟然握住了。而且握住之后,他的左手就如同铁钳般,前行就长槊箍在面前,令和贵动弹不得。
平先再次露出一个讥讽的笑,左手再一发力,稍稍一扭,和贵竟握槊不住,让他夺了过去。接下来,两马靠近,平先扔下马槊,低腰埋头,突然伸出左臂,自和贵的两手之间穿过,抓住他的右肩,借着战马向前的冲力,一把将他从马鞍上掀了起来。
和贵顿觉天旋地转,两脚腾空,双手也抓不住事物,竟然被生生摔在了泥地里。他被摔得七荤八素的时候,平先右手高举马槊,猛地朝和贵一掷,马槊透甲穿胸,将其活活钉在了地上。剧痛之下,和贵甚至发不出声音,只能如同蚯蚓般原地挣扎片刻,随即痛死过去。
看见这一幕,两军都大为震撼。他们震撼的不是单挑的胜负,毕竟生死之间,谁胜谁败都是很正常的。但平先在骑斗中表现出来的那种闲庭信步,却极为少见,似乎在他眼中,任何对手不堪一击。
平先在一片寂静声中,徐徐策马到和贵尸体旁,信手拔出长槊,随即槊指赵王军,淡然道:“还有何人与我一战?”
赵王军三军哑然,平先呵呵一笑,又问了两遍,见无人回答,便纵马回到了义军之中,向刘渊拱手道:“大人,平先不辱使命。”
刘渊抚须大笑,拍着马鞍道:“你做得好啊,正好让天下知道我并州英雄。”
义军至此,终于如梦初醒,齐声奋臂高呼道:“万胜!万胜!”
这一次单挑获胜,将此前败仗的压抑一扫而空,将士们从内心里恢复了对获胜的信心,因此欢呼也开天辟地般热烈。赵王军上下闻之,无不胆寒色变。
刘羡在人群之中,也忍不住对一旁的李盛扣鞭赞叹道:“好男儿!如此杀敌,方才不负此生啊!”
这两日天色较为阴沉,空中有濛濛雨丝,土地湿润,似乎并不适合打仗。毕竟阴雨天气里,弓弦容易受潮,那射出来的箭矢,也会因此变得软绵无力。
但卢志开战的决心是坚决的,他对即将迎战的诸将传信说:“阴雨不利,对我军如此,对贼军亦是如此。而且如此情形,敌军定以为我军不敢出战,我们反其道而行之,打他个出其不意,反而更有奇效。”
于是在四月壬戌这一日,两路大军在朝歌城南集合,确定八万人到齐之后,再度向汲县进军。
刘羡身处在右路军。按照事先计划,他带来了常山军两万,刘暾的并州军一万,刘弘的宁朔军五千,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小部队,合起来正好有四万人。
不过此次作战,刘羡名义上是北路主帅,可实际上并非如此。因为司马乂坚持要随军出征。
司马乂战前说:“这次大战,事关晋室社稷,怎能没有宗室出席呢?”
诸将一再劝他,司马乂又道:“我司马氏本就是军功成名,奠定大业。诸位莫非以为,我不配做宣皇帝子孙吗?”
话说到这,自然是无人再反对了。但众人也添了一层担心,就是司马乂会越过诸将,胡乱指挥。
好在司马乂是非常明事理的人,他随军出行,主动约法三章,表示并不会干涉诸将,仅是监察秩序而已。,于是刘羡就同意了此事。
这还是司马乂头一次参加这样规模的战事,不由带了些年轻人的兴奋,一路上,他屡屡对刘羡道:
“府君不必在乎我的安危,务必令我一观前线战事。”
刘羡口中虽说不以为然,劝他多多珍重,但内心里还是很赞赏的。有宗王亲自出征,三军士气都肉眼可见的高涨,这便给战事平添了几分胜算。
只不过在刘羡和卢志的策划里,这次的战事,大概率不会是什么硬仗了。
大军是早上寅时出发的,花了三个时辰,向汲县开进六十里后,于午时抵达了清水河畔。
似乎正如卢志所言,敌军没有预料到义军敢再度出击,直到前锋抵达清水河时,对方才忽然发现,继而从军营中调兵遣将,在城外开始列阵。
这给了义军一些调整和准备的时间。义军左右两路都没有冒然过河,而是先令部下在原地进行饮食歇息,补充体力。
他对司马乂总结说:“上一次之所以会惨败成那样,其实不是别的原因,而是诸将太不爱惜士卒体力。士卒是人,也会渴,也会饿,没有力气就不能上阵杀敌。不牢记这点,而把士卒当牲口用,将领是不可能打胜仗的。”
这么说的时候,大军所在之地,还能看见一个月前的义军尸骨。孙会派将士扒光了这些人的甲胄兵器,但却把尸体扔在这里,二十来天下来,尸体已经发臭发烂,有的则被野狗啃食,面目全非。出战的将士看到这一幕,颇有些恐惧。
刘弘见状,却认为是个激励军士的好机会,便在策马在军阵中,鼓舞说:“清水悠悠,这些贼子,如此羞辱义士,莫非以为善恶无报吗?不管贼子有何本领,同袍的英灵就在上苍保佑我们!我们一定要赢这一仗!不然的话,死后有何面目面见这些英魂!”
众人听了,都觉得大有道理,于是恐惧之心渐去,杀敌之心渐起。
大概半个时辰后,士卒体力恢复了七八成,刘羡与卢志通报一声后,开始自黄桥向南岸进军。
再次渡过黄桥,刘羡一马当先,第一时间就率本阵先到南岸,开始布置立阵。在此战之前,他已经多次参考过上一次黄桥之战的情报:对方手下有上千名甲骑具装,在上次胜利后,据说又搜刮到了义军的数百名甲骑装备,因此,与赵王军对阵,最大的威胁就是这近两千名甲骑。只要能够止住这些甲骑的攻击,义军就能在南岸立足。
考虑到这些,所以刘羡第一批带过河的,是一批重甲步卒。
这些步卒不止身披重甲,而且还每人背了一根木桩,以及一根木铲。刚一渡河,刘羡便下令给诸葛延,让他领着这些步卒,将木桩打在地里,开始挖掘壕沟,此时泥土湿软,他们挖的很快,就地形成了一道简易的拒马阵。
而在刘羡之后,第二批过河的,是他这段时间精心练就的胜弩营,他们紧跟着立在拒马之后,开始检阅着弓矢和斫刀,事实上,刘羡也已经找卢志索要了一批弩机,都架设在这里。
如此做了基本的准备后,后续的大军才开始正常渡河。
司马乂渡河之后,立刻走到刘羡身边,眺望对面的赵王军,露出怪异的神情来。
刘羡见状,不由笑道:“殿下,有什么不懂的事情吗?”
司马乂问道:“真是奇怪啊!我在河那边看府君在此处立阵,又看贼军那边似乎已集结完毕了,还害怕贼军前来冲阵逼退,没想到,贼军竟然不为所动,这是何道理?”
刘羡哈哈一笑,解释道:“那当然是贼军现在气骄,气骄则容易变得贪心啊!”
“贪心?”司马乂若有所思。
“是啊。”刘羡指点远处的赵王军黄龙幡,悠悠道:“他们现在贪心得很,嫌我们这点人,杀起来不够多呢!”
事实上也确实如此,孙会依旧是站在马上,像猴子一样举目远眺,不满地问道:“对面怎么来得这般慢?”
他滑稽的模样令孙髦有些想笑,但好歹还是憋住了,然后回道:“元帅,大概是对面吃了上次的亏,想要稳重一点吧!”
孙髦随即问道:“既如此,元帅,我们要不要主动出击?不然等他们全部渡河了,我们再进攻,恐怕不能像上次那般容易了。”
孙会其实也有些等不及了,但此时情形已经不同往日,他不敢独断专行,而是犹豫说:
“那就先问问另外两位的意见吧!”
原来,在经过黄桥大战后,孙会这段时日在忙着向洛阳朝廷表功。孙秀得闻河北大胜,可谓是狂喜,立马给儿子加了个常山郡公的公爵。但他同时也知道,此战能够得胜,肯定不是孙会的功劳,而是许超与士猗两人的功劳,便也顺路给他们各封赏为章武郡公、清河郡公。并且还赐予两人使持节的权力,使得他们可以自作主张,不听孙会的调令。孙会现在想要进攻,却得反过来问他们的意见了。
派往许超部的令兵很快就回来了,他回报说:“章武郡公的意思是,贼军这次很谨慎,半渡而击,只能小胜一阵,不妨让对面先攻过来,我方后发制人,把对面的攻势打退了,再乘胜追击,亦可以建功!”
派往士猗部的令兵则稍后回来,令兵低着头回说道:“清河郡公说,您看他部动作就行了,不要想些多余的事情,他那边怎么办,您就跟着怎么办。”
这传话立刻激起了孙会的火气。黄桥之战时,他心中畏惧,自然来不及在乎士猗对他的看法,可此时接连打了胜仗后,没了生死之忧,士猗对他的种种轻视之举,就变得不可忍受了。
他知道,令兵肯定有些腌臜话隐去了,士猗的原话肯定更难听,不禁大骂道:“这没良心的狗东西,没有我阿父提携他,他哪里能有今日富贵?竟给我摆上脸色了!”
孙髦见状,忙在一旁劝道:“元帅,还是战事为大,等这一仗打完了,您得胜回朝,有孙中书做主,还有做不成的事吗?好歹他确实是会打仗的,欲藏良弓,也该等飞鸟先尽啊!”
确实是这个道理,所以孙会还是把怒火忍下来了,继续等待着北岸的敌军过河。
大概又过了两刻钟,常山军所在的右路军已经集结完毕,征北军司所在的左路军还在过河,但也渡过了大半。此时已经是未时两刻了。
就在孙会感到有些无聊的时候,左路军中突然奔出一骑,直奔向孙会军阵前而来。
那骑士人高马大,形如浮屠,快马奔至赵王军前两百步时,依然显得勇武非常,而后他向孙会部高喝道:“嗟尔逆贼!有人敢出来一战吗?”
孙会略感茫然,一旁的孙髦连忙解释道:“元帅,对方是想先派出个斗将单挑,煞煞我军的锐气呢!”
听到这里,孙会更感手足无措,他来接管军队虽然已经两个月了,但每日都是混日子,哪里知道麾下有什么勇士呢?
好在不用他为难,也就两个呼吸后,东边的许超阵中就飞出一骑,在他面前百步立定,用嘲讽的语气说道:“败军之将,想要找死,也要先报上名来!”
众人都认出来了,那是在黄桥之战中建功杀敌的许超帐下都督,和贵。
那人缓缓策马,目不斜视地说道:“我乃并州平先,你记好了。”
和贵则哂笑道:“又一个没听过的无名之将。”
两人话音一落,也不多说,立刻就策马奔向一处,在众目睽睽下进行比斗。
在开打之前,和贵可谓信心满满,他在禁军内待了有快十年,论勇力,从来没输过人。一杆一丈两尺长的马槊,常人拿起来都倍感吃力,可他不仅能正常使用,更是能舞动自如,这非要下多年的苦功熬打力气不可。而黄桥之战时,和贵所向披靡,更使得他自诩为一流高手,不管面对何人都能战而胜之。
因此,这次一近身,和贵便存了炫技的意思。他不是采用最快捷的刺击,而是将马槊抡圆了,想在两马交错的一瞬间,从上往下劈下,一击将对方压服。
然而,就在两马靠近的时刻,他无意间瞥见平先的眼神,竟看见对方露出一个轻蔑的笑容。
平先不慌不忙,将手中的马槊轻轻举起,迎向和贵挥来的槊杆。本该是石破天惊的一击,可结果就是,平先也就轻哼了一声,竟将和贵这一击给架住了。
和贵只觉得自己撞上了一堵墙,自己的双手虎口发热,小臂微抖,可对方却不动声色,很快就策马分开了。
是错觉?还是他在硬撑?和贵的脑海中萦绕着这个问题,再次发起了第二次冲锋。这次他存了两分谨慎,便用回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招式——刺击。
这一刺最讲究功夫,所谓万变不离其宗,械斗归根到底是一寸长一寸强,刺是最能利用这一点的一招,刺得稳准狠,也是最有效的杀敌手段。
眼见两骑再次相接,和贵终于使出了这蓄力已久的一刺。可长槊刺出后,对方不闪不躲,伸出左手手掌,强行握向了刺过来的槊杆。就这么几寸距离,电光火石之间的事情,平先竟然握住了。而且握住之后,他的左手就如同铁钳般,前行就长槊箍在面前,令和贵动弹不得。
平先再次露出一个讥讽的笑,左手再一发力,稍稍一扭,和贵竟握槊不住,让他夺了过去。接下来,两马靠近,平先扔下马槊,低腰埋头,突然伸出左臂,自和贵的两手之间穿过,抓住他的右肩,借着战马向前的冲力,一把将他从马鞍上掀了起来。
和贵顿觉天旋地转,两脚腾空,双手也抓不住事物,竟然被生生摔在了泥地里。他被摔得七荤八素的时候,平先右手高举马槊,猛地朝和贵一掷,马槊透甲穿胸,将其活活钉在了地上。剧痛之下,和贵甚至发不出声音,只能如同蚯蚓般原地挣扎片刻,随即痛死过去。
看见这一幕,两军都大为震撼。他们震撼的不是单挑的胜负,毕竟生死之间,谁胜谁败都是很正常的。但平先在骑斗中表现出来的那种闲庭信步,却极为少见,似乎在他眼中,任何对手不堪一击。
平先在一片寂静声中,徐徐策马到和贵尸体旁,信手拔出长槊,随即槊指赵王军,淡然道:“还有何人与我一战?”
赵王军三军哑然,平先呵呵一笑,又问了两遍,见无人回答,便纵马回到了义军之中,向刘渊拱手道:“大人,平先不辱使命。”
刘渊抚须大笑,拍着马鞍道:“你做得好啊,正好让天下知道我并州英雄。”
义军至此,终于如梦初醒,齐声奋臂高呼道:“万胜!万胜!”
这一次单挑获胜,将此前败仗的压抑一扫而空,将士们从内心里恢复了对获胜的信心,因此欢呼也开天辟地般热烈。赵王军上下闻之,无不胆寒色变。
刘羡在人群之中,也忍不住对一旁的李盛扣鞭赞叹道:“好男儿!如此杀敌,方才不负此生啊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