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豪1983 第46章 1986

小说:文豪1983 作者:小时光恋曲 更新时间:2025-05-09 02:52:15 源网站:平板电子书
  大陆的《南周》当即意识到不对,派出几个鹏城本地的记者去港地求证此事,又把这一新闻转载到报刊中。一周后,新闻一印刷出来,大陆的读者顿时就知道,《潜伏》这本原来在对岸也相当流行。

  “号外!号外!余切走出峡湾!”

  鹏城,新一期的《南周》挂在书店的外墙门口,老板用硕大的白色牌匾写上这一行字。

  “来一份《南周》报纸,这一期有余切?”

  “对!响当当,如假包换的余切!”

  路过的商人王石头照例买了一份《南周》报纸。他是余切的书迷,曾给余切写过信,可惜石沉大海。

  哎!

  余切这种大人物,哪里能注意到我这种人。

  王石头目前是个倒爷,开了个叫“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”的企业。整天就是倒卖从日本来的电器、仪器产品,还涉及到服装厂、手表厂、饮料厂、印刷厂等等。

  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,除了黄、赌、毒、军火不做之外,基本的业务,王石头都涉及到了。

  虽然是个倒爷,靠投机倒把发家致富,王石头本质却是个文艺青年。

  他写过诗歌,写过……都没戏!还试图写一本商界沉浮的,可惜写了几千字后,传统刊物都不要,反而是招惹来了当地的部门,自讨没趣,他只好发誓不再写这些东西!

  1983年,在他的床头,常常放着一本《万历十五年》,84年,这本床头必读之作换成了《大撒把》,沪市文艺版《潜伏》出来后,就换成了《潜伏》。

  他实在是余切的铁杆书迷了。现在他手头又有钱,只要余切写出一个字,他都要买的。

  王石头打开这一期《南周》一看,只见到头版头条,正是一篇转自于《明报》的报道。图片上有两个中年人,还有一个手提箱,看样子……应该是在机场。

  他再一看报道内容,发现竟然是几套沪市文艺版本的《潜伏》丛书,顿时惊得张大嘴巴。然后,他看到“这一丛书大概率已经被带去宝岛,也许是专供给一些人来收藏”——他意识到这代表什么后,忽然疯了一样的跳了起来,大声道:

  “深海同志,农夫向你发出消息!请你立刻联系组织!”

  随后,王石头转到另外一边,把《南周》卷起来,眼睛正对着照片。那上面有余切以前在老山前线拍摄的战地照。

  王石头笔直的绷着,朝圣般向那个照片敬礼道:“报告!深海仍然潜伏中!”

  这个倒爷,简直比自己赚了一笔生意还要狂喜,他立刻打车回公司向所有人宣布:“你们看看,余切的都写去了海对面——天下还有什么我们不能做的事情!不要和我说困难大!西伯利亚、撒哈拉、亚马逊……全世界没有我们不能做生意的地方!”

  “我们要拿出余则成的信仰来做生意,斯蒂庞克(民国时期的豪华轿车)也不是梦!”

  这个事情原本只在少数文坛中的人流传,现在却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。

  《南周》派去港地的几个记者的经历,也十分有趣。他们虽然是名报大刊,然而,想尽办法都弄不到一张去港地的机票,这会儿去港地要格外的经过重重审查,少有几个在港地有权驻扎的报刊,是《大公报》、《新华报》……这些报刊。

  万念俱灰之下,这帮人甚至想过先去泰国,再去港地这么迂回去。结果没想到,新化社却主动联系到他们,希望他们代为报道这一事件。

  为什么要我们来报道?我们和新化社比起来,可是个小刊啊!

  新化社当时在港地的同事道:“目前来看,先由你们来报道反而比较方便。”

  这帮人因此被便宜行事,很快就去了港地。因为在这个时候,飞过海峡的事情,已经被当地报界炒的十分火热!——

  港地启德机场。

  这一机场位于九龙城区,目前是全球最繁忙的机场之一,然而这个机场只有一条跑道,周围全是高密度楼房,空间十分狭小。每当飞机滑翔起飞时,几乎就要擦过附近的九龙城寨,声音震耳欲聋。因为作家余切写出的《出路》,启德机场在华人世界有很大的名气,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朝圣,加剧了当地的拥堵程度。

  一时间,东南亚、宝岛都有游客来启德机场参观,当飞机擦过九龙城寨时,机上靠窗的乘客就特地掏出相机,还有一本《出路》,留念这一刻。

  九龙城寨刺破天空的水泥墙,和西方工业文明的民航飞机缠绕在一起……它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一部分。

  所以这儿有宝岛来的游客很正常。

  12月初,港地的海关发现两个神色可疑的中年人,他们在港地只呆了不到一天,只去了书店。过海关的时候,从机器里面扫出来,只有几沓厚厚的丛书,安检员出于习惯,询问箱子里面装的什么,是否有不好的宣传……结果,这两个中年人竟然顿时脸色煞白,冒出冷汗。

  这一下惊动了海关官员,要求把箱子打开来彻查。彼时的港地和全世界大多数地区没有引渡条约,是一个犯罪天堂;又因为复杂的历史过往,不仅是个贸易之都,也是个间谍之都。高峰时期,这里聚集了全世界近三分之一的间谍。

  这两个中年人脸色十分难看,不希望被打开箱子,希望和安检方面直接进行对话……这当然不可能了,他们的箱子被当众打开,人们才发现,竟然是几套沪市文艺的《潜伏》。

  这有啥大不了的呢?

  港府反对民众观看此类,但是这一套书在港地已经流传得太多,查都查不过来。海关方面反而松了一口气,让这两个中年人不得再犯,礼送出境。

  不料,在场有港地《明报》的记者,他敏锐的觉得,这几个人来港地买书恐怕有什么内幕,拍下了一张照片。又贿赂了海关的英籍官员,拿到了这两位中年人的护照信息……一个惊天真相出来了,这两个人竟然和那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  他们明面上的身份是某地产公司的商务经理,背地里是洪门分社的主要人物,而实际上却是某些人的白手套。

  也就是说,不是这两个人想要看,是其他的人想要看。

  众所周知,《潜伏》是一本谍战,怎么会被拿去那里呢?难道……

  当日,《明报》便请示总编,是不是要发出这个大新闻。总编潘越生觉得事情重大,又去浅水湾找到《明报》创始人查良庸。

  查良庸前不久刚给聂伟平写了信:“聂老师,你靠一把扇子,一把桥牌,群挑日本超一流高手,将他们打得回国,实在是一人独守华山击败全武林一样的壮举……恳请你收我为弟子,我在里面把你写成大高手!”

  还没等到聂伟平的回信呢,却看到了这个。

  又是余切!余切写的红色谍战!

  查良庸虽然搞政治不行,却懂一些政治。他凭借华人世界武侠宗师的身份,在两岸三地都是座上宾。他当即喃喃道:“我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,我知道了……”

  《潜伏》这套书,查良庸也看过。余切,查良庸也对话过。没有想到,他竟然用这种方式离奇的打破障碍。

  真像是温瑞安说的那样了:“戚少商一人一剑一马,于万军从中逃离追捕——你以为他是丧家之犬,不,那些人才是丧家之犬!”

  略作思考后,查良庸道:“发吧,有什么事情让我来出面。”

  《明报》当即拟了个《余则成已登机》的标题!文章一发出,立刻引起了其他报刊的转载。《星岛日报》上面,把这个事情形容为《特工窃书案》,认为是一次文化冲破藩篱的典型案例;《新晚报》则派出了记者到宝岛探访,发现《潜伏》这本书的连载版早已经到处都是,只是没有单行册。

  他们猜测两位特工正是为了单行册才来的港地,因为单行册有另一部分结局……连载版里面,余则成离开大陆之后,下一页就是几十年后的归来,而传言在单行册里面,多写了一些余则成在港地的经历。

  特地到咱这儿来买单行册,不就是为了知道结局嘛。

  随着时间推移,事情越来越接近真相。

  一些在各地都有线人的港媒表示,根据线人传来的消息,前两个月,《潜伏》连载版问世时,当地忽然不允许提到任何有关于余切的,尽管民间已经流传的到处都是,但单位人员却决不许公开阅读,一旦查获,轻则批评,重则以撤职处理;两个月后,又忽然极力推荐看《潜伏》,使得该在短时间内经历两级反转。

  也就是说,这一正在从“房间里面看不见的大象”,走入到阳光下面。

  武侠家温瑞安激动极了,将这件事情写成短篇通讯稿发到《东方日报》上面。此时,他的本来已经在宝岛《时报周刊》上进行连载,因为这一件事情,当局撤下了他的稿子,使他重新回到了查无此人的状态。但温瑞安一点儿也不在乎,反而在自己与朋友的来信中道:

  “不要担心我!我的已经在多个地方出版!再也不用受没钱的酸臭气!”

  “查良庸这个人在武侠上,已经写到了头,他自然就转而对政治上产生了抱负,然而,他有时又显得十分天真,在九龙城寨的处理上,他让我极其失望……但这一次他抛开一切,却真的做了大好事!”

  温瑞安激动道:“我忽然觉得有种浪潮要来了!在人类的历史中,一些伟大的事情有时并不是深思熟虑,由许多人来按部就班推动的,相反,它往往是一两个人凭个人意志,在巧合中强行翻转来的!”

  朋友劝说温瑞安:“现在事情还不算明朗,你更要惜身。”

  温瑞安当即道:“戚少商纵马的路上,半个武林的豪杰都为了救他而死,我虽然认识戚少商,但我不配是戚少商。我只是个会罗汉拳的马来西亚华人好汉!难道也要为他而死吗?沮丧吗?我不沮丧!如果真是这样,我相信我将死得其所!”

  这一问答的发出,顿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,先引爆了潜流涌动的两岸三地文坛。此时的温瑞安,已不再是前两年那个四处逃亡的穷酸作家,在写出《逆水寒》这一热门书籍之后,温瑞安成为华人武侠世界的新武侠大师。

  他的太受欢迎,在泰国、在新加坡、在马来西亚多地都有出版。他的被多家电视台和电影公司选中,改编为影视作品。

  换言之,温瑞安已经是个极有影响力的人物。

  他这一发言,激励了许多原先想要交流的文坛名流。

  港地中文大学的教授高琨向自己的学生道:“我们的确要加强交流,把一切都放在阳光底下进行!我们不是老鼠,不仅文坛要交流,科技界也要交流,要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!”

  宝岛那边有个叫李傲的作家,做节目时道:“是很公平的,只要认识两个字,我就可以看。你不能说只能你看,不许我看,或者我要偷偷的看。我受够这种日子!今天我要广而告之,大肆宣扬,我在看余切写的,我喜欢余则成。”

  “当然,你要问我是不是喜欢李涯?我其实也是一半喜欢的,但他太蠢,简直蠢得无可救药,我就不那么喜欢了。”

  好吧,这都是些狂人!

  温瑞安从少年起就开始坐牢,到处逃亡,李傲更是坐牢坐出了很大的名声。高琨,他是理工科的堂堂大学教授,自然也敢“大放厥词”。

  其他人却不是这样了。

  宝岛当地的诗人余光钟朝大陆的《星星》书刊寄了一封文学杂谈,试探性的提到了“余切”这个人。彼时,任何信件要飞过海峡,都需要经过核查,这一封信是他试探态度的一个契子。

  是的,一个契子。

  就像是余光钟回信给流沙河的那些信件一样,其实全都被事先核查过。

  余光钟还是怕出事儿,他召集来那些想要和余切有对话的作家,这些人是林清轩、李傲等人。他们共同在信上面签了名字,寄到海的另外一头。

  “我们渴望交流文学。”

  信寄得格外久,原本这一封信需要两周,最多一个月,而实际上却花了快两个月。

  等待的时间格外难捱,余光钟常常感觉,自己下一秒就要被否定,然后来一个“此路不通”的委婉说辞,说不定还要被扣下来。这一段时间,他简直写不出一首诗,一个字。

  新年的钟声敲响,有人来告诉他:余光钟,你不是要寄信去《星星》诗刊吗?

  寄得怎么样了?余光钟忍不住问。

  已经寄去大陆的《星星》诗刊了!那人说。

  1986年1月1号,元旦节,这一信件被告知已经寄到,这是被历史记住的一天。因为寄信的时间发生在85年的12月份,它后来被公认为这一年文化界最大的事情。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83,文豪1983最新章节,文豪1983 平板电子书!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,与本站立场无关
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,请发邮件至,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。
Copyright©2018 八零电子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