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濛是文化部门的老大,这段时间却为了余切给对岸回信的事情忙上忙下,很是操心,搞得跟余切的贴身秘书一样。
把余切整的有点不好意思了。
他请余切坐上单位的公车,随即激动道:
“你已经有好久没回过家,我知道!所以你回家之后,我一直没有打电话烦你,但我们现在说到的关乎于许多人能不能回家。”
余切当即就知道他在说什么了!
两岸的破冰之旅,是以开放老兵探亲为起始点的,然后才开始有其他交流。王祖仙、林清霞这些宝岛来的女明星都是通过探亲来的内地,也都是在这一时期。果然,王濛道:“我简单说一下你不在首都的日子里,我们发生了什么事情。”
“首先是你的在对面继续传播,那边已经允许阅读,推荐阅读,我听说,中层以上的圈子,还会特地组织来看。”
“第二是桂省制片厂有个反映果党抗日的片子《台儿庄战役》,这个片子拿去港地展览后很受欢迎,然后就有几个人亲自找到新化社在港地的分处,索要电影的拷贝,他们说明了自己的身份。”
余切问:“咱们给了吗?”
“当然给了。”
这时候,王濛旁边那几个干部模样的同志就解释道:“我们猜测,他们之所以公开索要,应该是上一次购买《潜伏》闹出了大笑话,也就不藏着掖着了,我们觉得,这是一个十分积极的信号。”
最后,王濛说:“第三个是我们已经准备组织一批人,随时准备进行交流,你当然是重中之重,这次就是特地向你说明这个事情。”
好家伙,我成带头人了。
等等,《台儿庄》这个片子,不是四五月份才去港地上映的吗?
内地上映的时间还要晚一些!
余切问王濛这是怎么一回事,王濛笑道:“《台儿庄》去年就拍完了,本来是个很受争议的片子,所以才先拿去港地试映。但是你的写之后,大家觉得正面展现果军抗日也并无不可,这个电影就加快上映了。”
这电影岂止是正面展现啊。饰演运输大队长的演员可是个大帅哥,说话铿锵有力,片中有一幕是运输大队长顶着日本人盘旋的飞机发出演讲,讲台底下的军队人人同仇敌忾,慷慨激昂——而历史纪录片中,这些人的精气神却是有些萎靡的,因为大队长的口音十分难懂,大家在太阳底下生生站了好几个小时。
这时候,王濛旁边的同志又解释道:“现在的情况是,《潜伏》成了那边的精英和高层必看的,而《台儿庄》被拿来给大众看,你们都很受欢迎。”
余切当时就猜测,恐怕进行交流的这一波人中,搞不好有《台儿庄》的演员和导演们,果然如此。
车到了文化部门当时的大楼。《台儿庄》的演员们见到王濛,通通都神情严肃,身体绷得笔直。王濛倒是摆摆手道:“不要太客气……这个是余切!”
演员们又向余切行注目礼,余切只好拱了拱手。
此时电影局归文化部门管,而文化部门的老大就是王濛。不仅如此,各大制片厂和电影局的关键职位,也往往是作家背景的人来担任,这使得作家对电影圈有空前绝后的影响力。
文化部门在沙滩街的某处办公楼内,西半边归文化部门,东半边是红旗杂志社,这俩占了主楼。后边儿有一排平房是干部和单位人员的办公室,再里面有个203大院,住的全是文化部门的单位人员。
然后,电影局、电影科研所、录音录像所……这些机关就通通挤在203大院里面。可以看得出它们现在的地位不高。
又等了一会儿,全部人到齐了,王濛秘书替他关上门,王濛道:
“这是机密消息,我们可能在几个月内作为代表去交流……”话还没说完,《台儿庄》那一拨人已经快傻眼了!王濛只好顿了顿,让大家接受这一消息,然后才道:
“至于交流的地方在哪里呢?有可能是我们这里,有可能是他们那里,或者是其他比较好的地区。”
随后,王濛开始讲一些注意事项,再三强调不能留在当地,要全须全尾的回来。“前两年京城人艺的话剧团,到日本东京巡演《茶馆》,回国前普遍出现抱怨、沮丧的情绪,为了买家电和二手大衣,差点误机。大家不要辜负祖国和人民对你的期待。”
之后,又是其他人来做培训。彼时对宝岛真是一无所知,除了教科书上胡扯的一些老掉牙的东西。余切等这些人说完了,忽然道:“你把我安排到哪里去?谁和我一起去?”
“爱荷华大学,流沙河还有其他人。”
妈的,又是爱荷华大学。
流沙河是最早介绍宝岛诗人的大陆总编,他自然要有个名额,但这个爱荷华大学,却不知道王濛为什么非得去。
似乎王濛历史上也真去过,不仅是他,管谟业等人也去过。聂华令和他的白人老公把这个写作交流做成了个招牌!
“你觉得不妥?”王濛感觉到了。
余切说:“我有办法被学术邀请去美国,但不能是这个爱荷华大学,不能是聂华令那个交流计划。我看过聂华令的文章,发现她是个无政府主义者,专门喊那些有抵触情绪的人来发泄怨气……另外,这个场合也应当正规一点,你的意思是交流的时间和地点由别人来决定,万一不是交流,是给你使绊呢?”
“或者,聂华令专门招了几个使绊的呢?这么搞变数太多,牵扯到的人太多。”
还有至关重要的:流沙河本人是一个有点“愚”的滥好人。人家说什么他信什么,万一被忽悠着写一些什么就麻烦了。
王濛给说懵逼了,他觉得余切的理由有点勉强,就像是非常敌视别人一样。但余切在大事上从没犯过错,他暂时把这事儿记在心里面,后面找了人来问。这一问让他挺吃惊:聂华令是个从大陆逃去宝岛的二代,然而,她搞的这个组织,居然连宝岛那边也并不待见它。
卧槽,你特么的到底是什么成分?
苏联有一批怀念苏俄的作家被聂华令请去写文章——自然不会是什么好话。拉丁美洲也有作家被叫去,也写了抨击当局的……该交流计划似乎在专门煽风点火,却唯独没有组织过任何反对漂亮国的作家,原因很简单,这个交流计划的钱是学校和基金会出的。
她不能得罪自己的金主。
王濛当即怕了:几个人自己去镀镀金倒没什么,在这个节骨眼万一把事情办坏了,他就成民族罪人了。
王濛又来找余切:“你说你能被美国人邀请,我是相信的,但我们至少有一批人要过去,你怎么弄呢?”
“有问题,找马尔克斯。”余切说。
“马尔克斯人家是诺奖大文豪,平日里深居简出,为了屠杀案呕心沥血追查半辈子……他能被你几句话使唤?”
余切忍不住大笑:“你把这些人太神话了,你等着看吧。”
现在的情况写信自然来不及了,余切打了个跨洋电话,通过马尔克斯的弟弟联系到了这位诺奖文豪,声称自己是芥川奖的获得者,最近打算去美国公费旅游一圈,带几个亲戚,希望他能提供帮助。
余切还说,他自己也有一些新稿子想去美国出版,但找不到门路。他的出版商在日本确实呼风唤雨,但在欧美并没有能力。他的故事很好,如果不是一个有实力的出版商,会十分可惜。
一般来说,在欧美,如果余切这本书的确可以得到大卖,马尔克斯也有津贴可拿。
余切是一个芥川奖级别的作家,此时一些日本作家的作品在欧美已经很畅销。他如果真写出什么东西来,卖钱是很有可能的。
马尔克斯爽快答应。“你希望如何帮助?由我们哥伦比亚的外交部来提出邀请,还是一个顶级大学来提出邀请?或者是其他……”
“为什么不能都有?”
“你真是个贪心的人,余切。但是,谁让你是我的朋友,我想我会帮你这个忙的!”
“期待和你的会面。”
“我也是。”
挂断电话,不到三天,哥伦比亚的外交部亲自发函:邀请亚洲著名作家余先生去当地访问。
在地图上,哥伦比亚是个极小的国家,80年代初才和中国建交,这一届政府是个偏左翼的政府。一些屠杀案的真相,就是在这一届政府上面被发掘和承认的。
他们在华的外交联络人是个翻译家和作家(拉美外交官经典人才渠道),原先在美国读的英美文学,名叫戈麦斯。
戈麦斯此人是皇亲国戚,家里分了个咖啡厂,妥妥滴资本家,却到处宣传左翼文化,当年为两国建交立下汗马功劳。那年这边出动一批人访问哥伦比亚,本没想过能迅速成事儿,没想到这个戈麦斯,先是把所有人请去国家大剧院做演讲,打动民众,然后又一个一个领着拜码头,从议会、法院到副统领再到大统领……一套流程下来,外交关系直接签订了。
这种人竟然也来邀请余作家?
这不比那个劳什子“国际协作交流计划”强多了?
王濛百思不得其解,在办公室里面走来走去:为啥余切人人都爱?他和戈麦斯有个什么关系?
随后,一个西班牙的出版商找美国波士顿大学、杜克大学发了个交流函,请“一批中国文化名人到美国交流”。
波士顿大学是全美最好的学校之一,和爱荷华大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。杜克大学名气没那么大,但文学系的成就很高,他们的篮球也搞得很好。到这里,事情就完全成了——找了个中立的第三方来邀请,然后在美国的顶级大学访问,方方面面都超越了聂华令弄的文学交流。
王濛继续感到不解,他不嫉妒,但他简直要发狂了:为啥余切一说要搞个什么,全地球像是围着他来转一样,大家都来帮他?这是为什么?
但事情是真的,没有假。余切再写一封回信,向对岸的余光钟等人说明情况:如果这一趟交流真的能发生的话,美国那么大,我们在哪里都是可以交流的。
余光钟一周后收到信也懵逼了:兄弟你玩这么直接?
他特地打电话到这两所大学进行查询,发现是西班牙书商组织的赞助活动,再查下去,原来是为了卖诺奖文豪马尔克斯新书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而搞的宣传,这事儿在美国并不稀奇,稀奇的是:余切咋和马尔克斯有这种感情的。
简直愿意为他这个东方人,赴汤蹈火啊。
余光钟是真嫉妒了,他们宝岛作家圈子里面,只有李傲搞过自己的报纸,很了解出版体系。余光钟问李傲:“大陆那个余切,怎么哪里都认识人?他这活动,竟然是波士顿大学来发起的……”
李傲一看就明白了:“利益交换。”
“什么意思?”
“这些美国大学教授花天酒地的生活,正是通过出版商来提供的。他们通过推荐某出版商的天价专业书籍作为教科书,或者是配合书商的推书宣传……来满足书商的推销,同样的,书商也要帮他们撑场面,给回扣。马尔克斯是诺奖文豪,他要让谁来白吃白喝,难道还能不允许?”
“那他怎么和马尔克斯有关系的?”
“我也不知道了。”李傲说。“他在日本受欢迎,说不定是去日本介绍情妇给马尔克斯,让他去嫖个爽快。”
“啊?你说马尔克斯……”余光钟如同五雷轰顶。
“你不知道?马尔克斯有钱了就去养情妇,他们拉美人都这样。”
余光钟和余切互相交流信件的时候,一直是互相用“愚兄”、“愚弟”这些平辈的话。余光钟以前写的时候多少有些不乐意,这是人之常情,他大了余切几十岁。
从荣誉上讲,余切是芥川文豪,这一硬荣誉压垮了九成九的宝岛作家。但这似乎也不够,因为总有一些小地方来的天才,他们写是厉害,但没什么见识,不知道国际上是怎么玩的。
余切却完全不是这样。
把余切整的有点不好意思了。
他请余切坐上单位的公车,随即激动道:
“你已经有好久没回过家,我知道!所以你回家之后,我一直没有打电话烦你,但我们现在说到的关乎于许多人能不能回家。”
余切当即就知道他在说什么了!
两岸的破冰之旅,是以开放老兵探亲为起始点的,然后才开始有其他交流。王祖仙、林清霞这些宝岛来的女明星都是通过探亲来的内地,也都是在这一时期。果然,王濛道:“我简单说一下你不在首都的日子里,我们发生了什么事情。”
“首先是你的在对面继续传播,那边已经允许阅读,推荐阅读,我听说,中层以上的圈子,还会特地组织来看。”
“第二是桂省制片厂有个反映果党抗日的片子《台儿庄战役》,这个片子拿去港地展览后很受欢迎,然后就有几个人亲自找到新化社在港地的分处,索要电影的拷贝,他们说明了自己的身份。”
余切问:“咱们给了吗?”
“当然给了。”
这时候,王濛旁边那几个干部模样的同志就解释道:“我们猜测,他们之所以公开索要,应该是上一次购买《潜伏》闹出了大笑话,也就不藏着掖着了,我们觉得,这是一个十分积极的信号。”
最后,王濛说:“第三个是我们已经准备组织一批人,随时准备进行交流,你当然是重中之重,这次就是特地向你说明这个事情。”
好家伙,我成带头人了。
等等,《台儿庄》这个片子,不是四五月份才去港地上映的吗?
内地上映的时间还要晚一些!
余切问王濛这是怎么一回事,王濛笑道:“《台儿庄》去年就拍完了,本来是个很受争议的片子,所以才先拿去港地试映。但是你的写之后,大家觉得正面展现果军抗日也并无不可,这个电影就加快上映了。”
这电影岂止是正面展现啊。饰演运输大队长的演员可是个大帅哥,说话铿锵有力,片中有一幕是运输大队长顶着日本人盘旋的飞机发出演讲,讲台底下的军队人人同仇敌忾,慷慨激昂——而历史纪录片中,这些人的精气神却是有些萎靡的,因为大队长的口音十分难懂,大家在太阳底下生生站了好几个小时。
这时候,王濛旁边的同志又解释道:“现在的情况是,《潜伏》成了那边的精英和高层必看的,而《台儿庄》被拿来给大众看,你们都很受欢迎。”
余切当时就猜测,恐怕进行交流的这一波人中,搞不好有《台儿庄》的演员和导演们,果然如此。
车到了文化部门当时的大楼。《台儿庄》的演员们见到王濛,通通都神情严肃,身体绷得笔直。王濛倒是摆摆手道:“不要太客气……这个是余切!”
演员们又向余切行注目礼,余切只好拱了拱手。
此时电影局归文化部门管,而文化部门的老大就是王濛。不仅如此,各大制片厂和电影局的关键职位,也往往是作家背景的人来担任,这使得作家对电影圈有空前绝后的影响力。
文化部门在沙滩街的某处办公楼内,西半边归文化部门,东半边是红旗杂志社,这俩占了主楼。后边儿有一排平房是干部和单位人员的办公室,再里面有个203大院,住的全是文化部门的单位人员。
然后,电影局、电影科研所、录音录像所……这些机关就通通挤在203大院里面。可以看得出它们现在的地位不高。
又等了一会儿,全部人到齐了,王濛秘书替他关上门,王濛道:
“这是机密消息,我们可能在几个月内作为代表去交流……”话还没说完,《台儿庄》那一拨人已经快傻眼了!王濛只好顿了顿,让大家接受这一消息,然后才道:
“至于交流的地方在哪里呢?有可能是我们这里,有可能是他们那里,或者是其他比较好的地区。”
随后,王濛开始讲一些注意事项,再三强调不能留在当地,要全须全尾的回来。“前两年京城人艺的话剧团,到日本东京巡演《茶馆》,回国前普遍出现抱怨、沮丧的情绪,为了买家电和二手大衣,差点误机。大家不要辜负祖国和人民对你的期待。”
之后,又是其他人来做培训。彼时对宝岛真是一无所知,除了教科书上胡扯的一些老掉牙的东西。余切等这些人说完了,忽然道:“你把我安排到哪里去?谁和我一起去?”
“爱荷华大学,流沙河还有其他人。”
妈的,又是爱荷华大学。
流沙河是最早介绍宝岛诗人的大陆总编,他自然要有个名额,但这个爱荷华大学,却不知道王濛为什么非得去。
似乎王濛历史上也真去过,不仅是他,管谟业等人也去过。聂华令和他的白人老公把这个写作交流做成了个招牌!
“你觉得不妥?”王濛感觉到了。
余切说:“我有办法被学术邀请去美国,但不能是这个爱荷华大学,不能是聂华令那个交流计划。我看过聂华令的文章,发现她是个无政府主义者,专门喊那些有抵触情绪的人来发泄怨气……另外,这个场合也应当正规一点,你的意思是交流的时间和地点由别人来决定,万一不是交流,是给你使绊呢?”
“或者,聂华令专门招了几个使绊的呢?这么搞变数太多,牵扯到的人太多。”
还有至关重要的:流沙河本人是一个有点“愚”的滥好人。人家说什么他信什么,万一被忽悠着写一些什么就麻烦了。
王濛给说懵逼了,他觉得余切的理由有点勉强,就像是非常敌视别人一样。但余切在大事上从没犯过错,他暂时把这事儿记在心里面,后面找了人来问。这一问让他挺吃惊:聂华令是个从大陆逃去宝岛的二代,然而,她搞的这个组织,居然连宝岛那边也并不待见它。
卧槽,你特么的到底是什么成分?
苏联有一批怀念苏俄的作家被聂华令请去写文章——自然不会是什么好话。拉丁美洲也有作家被叫去,也写了抨击当局的……该交流计划似乎在专门煽风点火,却唯独没有组织过任何反对漂亮国的作家,原因很简单,这个交流计划的钱是学校和基金会出的。
她不能得罪自己的金主。
王濛当即怕了:几个人自己去镀镀金倒没什么,在这个节骨眼万一把事情办坏了,他就成民族罪人了。
王濛又来找余切:“你说你能被美国人邀请,我是相信的,但我们至少有一批人要过去,你怎么弄呢?”
“有问题,找马尔克斯。”余切说。
“马尔克斯人家是诺奖大文豪,平日里深居简出,为了屠杀案呕心沥血追查半辈子……他能被你几句话使唤?”
余切忍不住大笑:“你把这些人太神话了,你等着看吧。”
现在的情况写信自然来不及了,余切打了个跨洋电话,通过马尔克斯的弟弟联系到了这位诺奖文豪,声称自己是芥川奖的获得者,最近打算去美国公费旅游一圈,带几个亲戚,希望他能提供帮助。
余切还说,他自己也有一些新稿子想去美国出版,但找不到门路。他的出版商在日本确实呼风唤雨,但在欧美并没有能力。他的故事很好,如果不是一个有实力的出版商,会十分可惜。
一般来说,在欧美,如果余切这本书的确可以得到大卖,马尔克斯也有津贴可拿。
余切是一个芥川奖级别的作家,此时一些日本作家的作品在欧美已经很畅销。他如果真写出什么东西来,卖钱是很有可能的。
马尔克斯爽快答应。“你希望如何帮助?由我们哥伦比亚的外交部来提出邀请,还是一个顶级大学来提出邀请?或者是其他……”
“为什么不能都有?”
“你真是个贪心的人,余切。但是,谁让你是我的朋友,我想我会帮你这个忙的!”
“期待和你的会面。”
“我也是。”
挂断电话,不到三天,哥伦比亚的外交部亲自发函:邀请亚洲著名作家余先生去当地访问。
在地图上,哥伦比亚是个极小的国家,80年代初才和中国建交,这一届政府是个偏左翼的政府。一些屠杀案的真相,就是在这一届政府上面被发掘和承认的。
他们在华的外交联络人是个翻译家和作家(拉美外交官经典人才渠道),原先在美国读的英美文学,名叫戈麦斯。
戈麦斯此人是皇亲国戚,家里分了个咖啡厂,妥妥滴资本家,却到处宣传左翼文化,当年为两国建交立下汗马功劳。那年这边出动一批人访问哥伦比亚,本没想过能迅速成事儿,没想到这个戈麦斯,先是把所有人请去国家大剧院做演讲,打动民众,然后又一个一个领着拜码头,从议会、法院到副统领再到大统领……一套流程下来,外交关系直接签订了。
这种人竟然也来邀请余作家?
这不比那个劳什子“国际协作交流计划”强多了?
王濛百思不得其解,在办公室里面走来走去:为啥余切人人都爱?他和戈麦斯有个什么关系?
随后,一个西班牙的出版商找美国波士顿大学、杜克大学发了个交流函,请“一批中国文化名人到美国交流”。
波士顿大学是全美最好的学校之一,和爱荷华大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。杜克大学名气没那么大,但文学系的成就很高,他们的篮球也搞得很好。到这里,事情就完全成了——找了个中立的第三方来邀请,然后在美国的顶级大学访问,方方面面都超越了聂华令弄的文学交流。
王濛继续感到不解,他不嫉妒,但他简直要发狂了:为啥余切一说要搞个什么,全地球像是围着他来转一样,大家都来帮他?这是为什么?
但事情是真的,没有假。余切再写一封回信,向对岸的余光钟等人说明情况:如果这一趟交流真的能发生的话,美国那么大,我们在哪里都是可以交流的。
余光钟一周后收到信也懵逼了:兄弟你玩这么直接?
他特地打电话到这两所大学进行查询,发现是西班牙书商组织的赞助活动,再查下去,原来是为了卖诺奖文豪马尔克斯新书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而搞的宣传,这事儿在美国并不稀奇,稀奇的是:余切咋和马尔克斯有这种感情的。
简直愿意为他这个东方人,赴汤蹈火啊。
余光钟是真嫉妒了,他们宝岛作家圈子里面,只有李傲搞过自己的报纸,很了解出版体系。余光钟问李傲:“大陆那个余切,怎么哪里都认识人?他这活动,竟然是波士顿大学来发起的……”
李傲一看就明白了:“利益交换。”
“什么意思?”
“这些美国大学教授花天酒地的生活,正是通过出版商来提供的。他们通过推荐某出版商的天价专业书籍作为教科书,或者是配合书商的推书宣传……来满足书商的推销,同样的,书商也要帮他们撑场面,给回扣。马尔克斯是诺奖文豪,他要让谁来白吃白喝,难道还能不允许?”
“那他怎么和马尔克斯有关系的?”
“我也不知道了。”李傲说。“他在日本受欢迎,说不定是去日本介绍情妇给马尔克斯,让他去嫖个爽快。”
“啊?你说马尔克斯……”余光钟如同五雷轰顶。
“你不知道?马尔克斯有钱了就去养情妇,他们拉美人都这样。”
余光钟和余切互相交流信件的时候,一直是互相用“愚兄”、“愚弟”这些平辈的话。余光钟以前写的时候多少有些不乐意,这是人之常情,他大了余切几十岁。
从荣誉上讲,余切是芥川文豪,这一硬荣誉压垮了九成九的宝岛作家。但这似乎也不够,因为总有一些小地方来的天才,他们写是厉害,但没什么见识,不知道国际上是怎么玩的。
余切却完全不是这样。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。
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83,文豪1983最新章节,文豪1983 平板电子书!
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83,文豪1983最新章节,文豪1983 平板电子书!